1.1满堂脚手架是一种在水平方向满铺搭设脚手架,多用于竖向支撑,例如现浇连续箱梁的支撑体系。满堂脚手架为高密度脚手架,相邻杆件的距离固定,压力传导均匀,整个支撑体系比较稳固。
1.2满堂脚手架由立杆、横杆、斜撑、剪刀撑等组成。在设计和施工满堂脚手架时,应合理选用材料、方案和构造措施;其结构应满足强度、稳定性和刚度要求。
1.3满堂脚手架工程的设计、制作、安装和拆除除应符合规范的要求和强制性条文,即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1 采用q235a级φ48×3.5mm普通电焊钢管,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5 -0.25mm。
2.2 碗扣式脚手架的构、配件是工厂化生产的标准系列构件, 立杆碗扣节点按0.6 m间距设置,步距以0.6 m模数构成。2.3 下碗扣采用钢板热冲压整体成形,钢板采用q235钢,板材厚度不得小于6mm,严禁利用废旧锈蚀钢板改制。
2.4 立杆上的上碗扣应能上下串动和灵活转动,不得有卡滞现象;杆件最上端应有防止上碗扣脱落的措施。
2.5 构配件外观质量要求:
钢管应无裂纹、凹陷、锈蚀,不得采用接长钢管,铸造件表面应光整,不得有砂眼、缩孔、裂纹、浇冒口残余等缺陷,表面粘砂应清除干净,构配件防锈漆涂层均匀、牢固,主要构、配件上的生产厂标识应清晰。
2.6 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丝杆与螺母捏合长度不得少于4-5扣,插入立杆内的长度不得小于150mm。可调底座及可调托撑螺母采用可锻铸铁。
碗扣式钢管脚手架——立管 横管 碗扣接头
(4)不易丢失:该脚手架无零散易丢失扣件。
(5)维修少:该脚手架构件消除了螺栓连接.构件经碰耐磕.一般锈蚀不影响拼拆作业,不需特殊养护维修;
(6)管理:构件系列标准化,构件外表涂以橘黄色便于现场材料管理,满足文明施工要求。
(7)运输:该脚手架最长构件3130mm,最重构件40.53kg,便于搬运和运输。
2.7 碗扣式脚手架的优点
1)多功能。根据施工要求,组成模数为多种组架尺寸和支架高度。
2)接头拼拆速度快。
3)拼接完全无螺栓作业,操作者可携带一把铁锤即能完成全部作业,减轻劳动强度。
4)接头具有很好的抗剪、抗弯、抗扭力学性能,比其他类支架的结构强度高。
5)碗扣接头可同时连接四根横杆,可以互相垂直或偏转一定角度。碗扣接头具有很好的力学性能。
6)接头有可靠的自锁能力,整架有较完善的安全保障设施,使用安全可靠。
7)不易丢失扣件,轻便、牢固、日常维护简单、运输方便。
缺点
1)横杆为几种尺寸的定型杆,立杆上碗扣节点按0.6m间距设置,使构架尺寸受到限制;
2) 碗扣出现细裂缝难以发现;
3.1 采用q235a级外径φ48×3.5mm或外径φ51×3mm普通电焊钢管,钢管壁厚不得小于3.5 -0.5mm。
3.2 采用螺栓紧固的扣接连接件,包括直角扣件、旋转扣件、对接扣件。
3.3 底座:立杆底部的垫座,包括固定底座、可调底座。
3.4水平杆: 沿脚手架纵向设置的水平杆为大横杆(长度6.5m);沿脚手架横向设置的水平杆为小横杆(长度1.5~2m)。
3.5 扫地杆:贴近地面设置,连接立杆根部的纵、横向水平杆件;包括纵向扫地杆、横向扫地杆。
3.6 连墙件:将脚手架架体与建筑主体结构连接,能够传递拉力和压力的构件。
3.7 剪刀撑 :剪刀撑主要是使脚手架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提高其整体的刚度,保证架子的稳定性,斜杆与地面的夹角45°~60°。
3.8 抛撑 :用于脚手架侧面支撑,与脚手架外侧面斜交的杆件。
3.9 步距 :上下水平杆轴线间的距离(一般不大于1.8m)。
3.10 立杆纵距 :脚手架纵向相邻立杆之间的轴线距离(不大于1.8m)。
3.11 立杆横距 :脚手架横向相邻立杆之间的轴线距离,单排脚手架为外立杆轴线至墙面的距离(不大于1.5m)。
3.11 扣件式脚手架构造要求
1、每根立杆底部宜设置底座或垫板;
2、脚手架必须设置纵、横向扫地杆。纵向扫地杆应采用直角扣件固定在距钢管底端不大于200mm处的立杆上。横向扫地杆应紧靠纵向扫地杆下方的立杆上。
3、脚手架底层步距均不应大于2m。
4、脚手架立杆的对接时,立杆的对接扣件应交错布置,两根相邻立杆的接头不应设置在同步内,同步内隔一根立杆的两个相隔接头在高度方向错开的距离不宜小于500mm;
(5)剪刀撑:
每道剪刀撑宽度不应小于4跨,且不应小于 6m,高度在 24m 及以上的双排脚手架应在外侧全立面连续设置剪刀撑;
(6)连墙件布置:通常可以三步三跨、两步三跨、两步两跨,每个连墙件覆盖面积应在20~40平方米,且应靠近主节点设置,偏离主节点的距离不应大于300mm。
(7)扣件螺栓拧紧的扭力矩应达到40~50n.m,且最大力矩不大于65n.m。
门式脚手架由于主架呈“门”字型,所以称为门式或门型脚手架,也称鹰架或龙门架。这种脚手架主要由主框、横框、交叉斜撑、脚 手板、可调底座等组成。
碗扣式脚手架与其他脚手架的区别
(1)碗扣式脚手架是承载结构施工使用的脚手架,俗称满堂红脚手架,主要起到支撑作用。扣件式脚手是外墙、结构装修等建筑使用的钢管脚手架,其分为单双排脚手架,双排又含落地式和悬挑式,其主要功能是防护。
(2)构架稳定性:碗扣式脚手架由于杆件采用轴心连接等因素,使其稳定承载能力比相应构架情况的扣件式脚手架提高15%以上。
(3)超高(h大于8m)、超重( 10kn/m2 )、大跨度(大于18m)承重模板支撑体系严禁采用扣件式脚手架。
5.1 施工设计包括以下内容:
5.1.1 工程概况:说明所建主体结构高度,平面形状及尺寸;
5.1.2 架体结构设计和计算:
第一步:制定方案;
第二步:荷载计算;
第三步:最不利位置立杆、横杆、斜杆强度验算及基础强度(承载力)验算;
第四步:绘制架体结构图
5.1.3 绘制模板支撑架顶端节点构造图;
5.1.4 施工流水步骤,编制构配件用料表;
5.1.5 架体搭设和拆除方法;
5.1.6 保证质量安全的技术措施。
5.1.7 落地碗扣式脚手架当搭设高度h>20m及超高、超重、大跨度的模板支撑体系必须制定专项施工设计方案,并进行结构分析和计算。
5.2荷载分类
作用于脚手架和模板支架上的荷载,可分为永久荷载(恒荷载)和可变荷载(活荷载)两类。
5.2.1作用于脚手架上的永久荷载包括:
(1)组成脚手架结构的杆系自重,包括:立杆、纵向横杆、横向横杆、斜杆、水平斜杆、十字撑等;
(2)配件重量,包括:脚手板、栏杆、挡脚板、安全网等防护设施及附加构件的自重;
5.2.2 作用于脚手架上的可变荷载包括:
(1)脚手架上的施工荷载,脚手架作业层上的操作人员、工具及材料等的重量。
(2)风荷载。
5.2.3 作用在模板支架的永久荷载包括:
(1)新浇钢筋混凝土、模板、支承梁(楞)等自重。
5.2.4 作用在模板支架的可变荷载包括:
(1)施工人员及施工设备工具荷载。
(2)浇筑混凝土时产生的振捣及冲击荷载。
(3)风荷载。
5.3 荷载规定:
①均布荷载:≤2.7kn/m(承重架子)。
②集中荷载:≤2.okn/m。
5.4 结构设计计算
5.4.1 脚手架的结构设计应保证整体结构形成几何不变体系.
5.4.2 高层支架应根据设计梁板结构,计算出每跨梁板的自重,并验算立杆及横杆的承载能力。每根立杆的允许承压力应控制在20~25kn范围内。
5.4.3 支架如需挂设密目网时,应增加风荷载验算。
5.4.4支架的荷载能力,当支架高度在10m以下时,横杆步距为1.2m时,按每根立杆设计荷载为30kn,并不计支撑架自重。
当支架高在10m以上,横杆步距仍为1.2m时,按每根立杆设计荷载为3kn,同时加支撑架自重1.6kn/m2。
6.1 施工准备
6.1.1 模板支撑架施工前必须制定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保证其技术可靠和使用安全。经技术审查批准后方可实施。
6.1.2 搭设前工程技术负责人应按支模架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对搭设和使用人员进行技术交底。
6.1.3 对进入现场的脚手架构配件,使用前应对其质量进行复检。
6.1.4 构配件应按品种、规格分类放置在堆料区内或码放在专用架上,清点好数量备用。脚手架堆放场地排水应畅通,不得有积水。
6.2 地基与基础处理
6.2.1 模板支撑架地基基础必须按施工设计进行施工,按地基承载力要求进行验收。(原地基经碾压夯实、浇筑混凝土基础、软土基础加固等)
6.2.2 土壤地基上的立杆必须采用可调底座。
6.2.3 模板支撑架基础经验收合格后,应按施工设计或专项方案的要求放线定位。
为确保支架基础稳固,根据地基情况可采用25cm厚的6%水泥石屑垫层或15cm厚c15混凝土。
6.3 支架可根据荷载情况采用下列基本组合:
i型组合:1.8m(框长)×1.8m(框高)的框架。
ⅱ型组合:1.2m(框长)×1.2m(框宽)×1.8m(框高)的框架。
ⅲ型组合:1.2m(框长)×1.2m(框宽)×1.2m(框高)的框架。
ⅳ型组合:0.9m(框长)×0.9m(框宽)×1.2m(框高)的框架。
v型组合:0.9m(框长)×0.9m(框宽)×0.6m(框高)的框架。
6.4 支架高度在4.5m以内的小荷载零散支架也可采用lg-300、lg-180与hg-60、hg-150等任意组合。
6.5 模板立柱顶部应采用可调u型托直接支顶在底模的主梁上,可调顶托丝杠伸出长度不应大于20cm。
6.6 按施工设计方案弹线定位,放置可调底座后分别按先立杆后横杆再斜杆的搭设顺序进行。
6.7 根据设计提供的桥梁宽度、跨径、净空,由测量人员测出支架搭设位置,一般支架搭设宽度应超出桥梁宽度每侧90~120cm。
支架结构一般规定:
①立杆纵距:≤1.5m;
②立杆横距;≤1.2m;
③横杆间距:≤l.om(承重架子);
④步架高度;≤1.2m(承重架子);
6.8 支架组装方法和要求:
1)底层立杆应采用3m及1.8m两种不同长度的构件相互交错安装,上部各层均用1.8m或3m立杆接高,避免立杆接头处于同一平面。
2)支架的垂直偏差必须小于全高的1/500。
6.9 底模及其支架拆除时的混凝土强度应符合达到100%设计强度。
6.10 架体拆除时应按施工方案设计的拆除顺序进行。
7.1 支架组装施工完成之后,在铺设梁底模板之前,应进行支架的预压,以消除支架的非弹性变形与地基沉降。预压前一定要仔细检查支架各节是否连接牢固可靠,同时做好观测记录,预压时各点压重要均匀对称,防止出现反常情况,预压重量应≥梁板重量的80%,设计有规定时应按设计要求执行。预压时每隔4h进行一次沉降观测,直至最后三天的平均沉降值< 3mm时方可卸载。
7.2 预压施工方法:
(1)首先,根据设计给定的梁底标高推算出支架上托标高,连同桥梁的纵,横坡度一起调整。
(2)在上托上,横桥向按中一中间距120cm布置10cm×15cm的方木,在方木上铺设普通定型钢模。
(3)根据施工单位情况,可采用砂袋预压或钢锭预压,也可用钢模板代替,但重量及放置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8.1 防电措施
钢管支架在架设 的使用期间要严防与带电体接触,否则应在架设和使用期间应断电或拆除电源,如不能拆除,应采取可靠的绝缘措施。
钢管支架应作接地处理,设一接地极,接地极入土深度为2~2.5m。
夜间施工照明线通过钢管时,电线应与钢管隔离,有条件时应使用低压照明。
8.2 避雷措施
避雷针:设在架体四角的钢管脚手立杆上,高度不小于1m,可采用直径为25~32mm,壁厚不小于3mm的镀锌钢管。
接地极:按支架连续长度不超过50m设置一处,埋入地下最高点应在地面以下不浅于50cm,埋接地极时,应将新填土夯实,接地极不得埋在干燥土层中。垂直接地极可用长度为1.5~2.5m,直径为25~50mm的钢管,壁厚不小于2.5mm。
接地线:优先采用直径8mm以上的圆钢或厚度不小于4mm的扁钢,接地线之间采用搭接焊或螺栓连接,搭接长度≥5d,应保证接触可靠。接地线与接地极的连接宜采用焊接,焊接点长度应为接地线直径的6倍或扁钢宽度的2倍以上。
接地线装置宜布置在人们不易走到的地方,同时应注意与其它金属物体或电缆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
接地装置安设完毕后应及时用电阻表测定是否符合要求。
雷雨天气,钢管支架上的操作人员应立即离开。
9.1 在主要施工部位、作业点、危险区、主要通道口挂安全宣传标语或安全警告牌;
9.2 施工现场全体人员严格执行《建筑安装工人安全技术操作规程》;
9.3 施工现场杜绝任意拉线接电;
9.4 配电系统设总配电箱、分配电箱、开关箱、实行分级配电。开关箱装设漏电保护器;
9.5 施工机械进场安装后经安全检查合格后投入使用。
案例分析1—高支模模板坍塌
事故原因分析
(1)该模板工程未按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及施工技术方案施工,纵横双向水平拉杆漏设较多,造成步距、纵横距严重超长;水平、竖向剪刀撑普遍漏设;立杆间距过大,立杆在同一断面对接、搭接较多;主梁u型顶托仅设2道(方案4道),外露螺距过长,顶托下未设水平拉杆
(2)混凝土浇注顺序走向不当,一侧推进造成施工荷载不平衡。
(3)混凝土浇注时违反施工方案增加一台混凝土泵,该轴预应力砼梁(800mm×2200mm)混凝土一次浇注到顶,局部施工荷载过大。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模板支撑整体刚度不足、稳定性差,局部受力不均衡,从而引起模板支撑局部失稳坍塌。
事故结论与教训
(1)认定该事故为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2)加大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
(3)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突出对“两超一大”模板支撑专项整治。
(4)按照“四不放过” 原则,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依法依纪从严追究事故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督促事故单位制定切实有效的事故预防措施,坚决杜绝同类事故的再次发生。
案例分析2—支模架坍塌事故
事故简介
厦门某仓储服务中心b、c幢工程工地发生一起高大模板支撑坍塌事故,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的3名工人随之坠落。
事故时间:2011年1月27日19时50分
事故类别:高大模板支撑坍塌事故;
伤亡情况:2人轻伤、1人死亡。
事故原因分析
(1)施工单位未对发生事故部位的超高模板支撑编制高大模板工程专项施工方案,未按规定组织专家论证,而按一般模板工程组织施工。
(2)模板支撑架部分立杆搭设在楼梯转台、踏步、平台上,部分立杆搭设在地下室底板面上,造成立杆底部不在同一标高。事故部位的超高模板支撑系统未与周边固定结构连接,造成支撑体系不能有效传递荷载及整体稳定性差是坍塌的直接原因之一。
(3)施工工序安排不当,施工未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模板支撑架的侧向稳定性,是坍塌的另一直接原因。
(4)监理单位未按规定履行监理职责,对属于超过一定规模的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单位未按规定组织施工的行为未制止、未报告。
模板坍塌较大事故(2014年)
某公共租赁房项目,在浇筑北侧楼梯间顶棚混凝土时发生模板坍塌,导致5人死亡、2人重伤。
原因一:顶棚木支撑叠层搭设。
原因二:外飘屋檐用外架支顶,无水平拉结。
原因三:梁、板、柱同时浇筑。
四点教训:
1、模板支架不能叠层搭设。
2、梁、板、柱不能同时浇筑混凝土。
3、外架不能做支撑系统。
4、合理配备作业人员数量(该操作面仅30平米左右,最高峰时上了9个人)。
模板支架坍塌事故(2014年)
某中学实验综合楼项目,在屋面构架混凝土浇筑即将完工进行压光工作时,模板支撑失稳突然坍塌,导致2人当场死亡(另2人在坠落中被脚手架挂住而幸免)。
原因一:屋面构架梁、板、柱同时浇筑。
原因二:挑篷用外架支顶、无水平拉结。
其他:外架拉结不规范、木立杆尾径不足8cm。
该项目被省、市、县三级下发过停工整改,但依然不落实,其他单体建筑屋面构架已完工。
四点教训:
1、梁、板、柱不宜同时浇筑混凝土。
2、外架不能做支撑系统,拉结应规范牢固。
3、支撑系统木立杆尾径应不小于8cm。
4、错误的操作不一定酿成事故,但事故一定是错误的操作造成的(必须时刻谨记!)。
新建厂房发生整体坍塌事故(2012年)
某新建厂房发生整体坍塌,3名工人当场死亡。
原因一:锅炉房17米高大模板支撑失稳,单层支撑。
原因二:项目未报建报监、监理未进场,监管缺失。
原因三:高大模板支撑方案套用底层支撑方案,企业未审批、未经专家论证。
三点教训:
1、高大模板必须按要求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并经专家论证。
2、模板支架不能单层支撑。
3、完善监管手续是为了提升安全保障力。
厂房项目脚手架坍塌较大事故(2015年)
某厂房项目,在拆除外架作业时发生坍塌事故,架体上17人坠落至地面,最终导致3人死亡,3人重伤,7人轻伤。
原因一:外架拉结不规范(斜拉、扣件松动,且很多已拆除)。
其他情况:该项目曾获得省2014年下半年标准化示范项目。
三点教训:
1、项目施工安全生产为动态过程,一时规范不等于长久安全(必须时刻警醒)。
2、外架的连墙件等重要安全措施不能随意拆除。
3、外架切记不得随意堆载。
北京市“12.29”坍塌重大事故(2014年)
北京市海淀区某在建工地,底板钢筋发生倒塌,事故直接造成在现场作业的10名工人死亡,4人受伤。
三点教训:
1、上下交叉作业时应确保支撑系统牢固并提供足够的支撑能力。
2、作业面上不应堆放过多的物品。
3、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赶工。
高处坠落事故(2015年)
某工程,外墙线条装饰工人从5#楼25层坠落到地面死亡。
原因一:作业层封闭不严。
原因二:进场工人未教育、擅自作业。
三点教训:
1、在外架作业时应确保作业层立面和水平面的严密封闭。
2、上工前的登记、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十分必要。
3、有恐高症状或情绪不稳定的人不能从事高处作业。
外架拆除高处坠落事故(2011年)
某项目一外架工人在拆除17层外架防护棚过程中,踩空脚手板从外架坠落至一层构架架体内搅拌机棚上死亡。
两点教训:
1、在从事高处拆除作业时应配备足够且完 好无损的个人防护用品,安全带要紧扣牢靠处。
2、高处作业时应要求其下部配备防坠兜网。
3、确保自身安全要点
3.1 具备安全隐患判断力
3.2 建立良好的危险避让习惯
3.3 建立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
3.4 具备正确的救援知识
3.5 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状态
3.1 具备安全隐患判断力(尤其是重大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可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源。
高支模、深基坑、起重机械、活动板房为目前建设工程的四个重大危险源,此类事故最易引发群死群伤。
工人朋友们应对其风险有所了解。
高发事故类型——高处坠落事故。
当前我区处于事故的高发期,约70%的建筑生产安全事故类型为高处坠落,其一直是事故的“第一杀手”,严重威胁工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3.2 建立良好的危险避让习惯
避让危险源(如:避让高空运载作业)
避让易坠落的作业区域
不随意进入与自己无关的施工区域
3.3 建立良好的规范操作习惯
注重日常的实操体验
认真听取安全教育和技术交底
3.4 具备正确的救援知识
积极参与救援演练,学习救援知识
具备正确的救援常识,科学指导下进行救援(特别是中毒窒息事故的救援)。
3.5 保持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状态
不酗酒上工,远离黄赌毒
守住安全的底线,建立安全操作底线思维
本文附件下载地址
下载链接:
提取码,获取方式如下
验证码获取教程(如您不知如何操作,)
声明:建筑一生网提供的所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下载,纯属学习交流。如侵犯您的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的版权请联系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我们会尽快整改。请网友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凯时尊龙人生就是博的联系方式:发送邮件至